美國福音派領袖對最高法院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回應很疲弱
在2015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使同性婚姻在全國合法化。之後有一百個在福音派很有名望的牧師共同作了這個聲明。但這個聲明問題多多,雖然是福音派集結眾領袖寫出來的東西,但有一些蠻明顯的漏洞和考慮不周之處。
(以下標題的數字是對應聲明稿的副標題數字。粗體字為聲明稿原文)
一.
「國家沒有創造家庭,也不應該按照自己的形象重新創造家庭。」國家沒創造的可多了。例如國家也沒有創造人類,那請問為什麼國家有權力去對老百姓管東管西?國家沒創造土地,憑什麼決定這塊土地屬於這個人,那塊土地屬於另外一個人?退一步來說,就算國家可以定義婚姻,請問國家應該要按照「誰的」價值觀去定義家庭?為什麼美國基督徒會覺得國家理所當然就要採用基督徒的價值觀來定義婚姻?國家是教會管的嗎?政教分離的精神跑哪去了?
「最高法院對婚姻重新定義裁決的結果似乎代表了半個世紀裡婚姻衰落的結果。」這個聲明似乎沒提到,美國基督徒的離婚率,跟平均值差不多,都是50%上下,所以自己也是美國「道德墮落」的推手之一。請不要把責任推到世俗文化或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的行為對一個已經很動盪的社會結構構成無法估量的風險,會疏遠那些對婚姻有信念的人。」美國宗教自由已經很久了,怎麼沒聽美國基督徒說過讓佛教、道教、印度教一起共存在美國社會,會疏遠對一神論有信念的人?
二.
「聖經的權威見證合乎聖經的婚姻是獨特地建立於男人與女人的互補性。這真理是不能討價還價的。」在教會內,對基督徒而言,確實是如此,但基督徒不應該直接認為,聖經的教導可以直接應用在世俗法律上。基督教傳自己的福音,堅持自己的倫理觀,何須政府背書?究竟教會事奉的主,是美國政府還是耶穌?若美國政府重新定義婚姻,福音派教會難道就無法教導自己會友一夫一妻的真理?是不是福音派教會自認為基督教教育做得很差,所以需要政府幫忙背書才有用?
「漠視歷史和無數文明已經傳遞給我們的」。舊約時代是一夫多妻的文化,新約的羅馬文化並不強調婚姻忠貞。中國古代有妻妾,西藏到現在都保有一妻多夫的文化。而美國到五十年前才廢除黑人不可以跟白人結婚的禁令。所以不知道這份聲明的作者群,心理想的是「什麼歷史」、「哪些文明」?
四.
「6. 培養一個共同的宗教自由文化:容許我們能有自由去活出和相信不同的信念。」既然此份聲明的作者群有「宗教自由」的認知,包容不同的聲音和信念,又為什麼會在聲明的前面強調美國法律需要跟聖經的教導一致才對?難道不知道,聖經的教導跟許多同樣身為美國公民的非基督徒團體的價值觀相左嗎?不是說基督徒不可以要求法律要反映基督徒的價值觀,但總要給出其他團體或人士也能接受的理由吧?
五.
「在未來的年日,福音派的組織可能被施壓要犧牲他們對婚姻和性的神聖信念,為要容納文化和法律的要求。」美國的宗教團體有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此次判決也同樣保留宗教團體有這方面的信仰自由,所以從法律層面來看,還是對基督徒有保障,毋須恐慌。可能會有影響的是孩童在公立學校的教育。既然同性婚姻已經合法,那學童教育勢必會將這納入進去。只是公立學校教的東西,本來就有很多是保守基督徒反對的,例如進化論、墮胎、婚前安全性行為等等,美國基督徒還不是一樣很多人把自己小孩送公立學校?同性婚姻不過就是多一樣而已,真的有很嚴重嗎?
(圖為美國一間基督教小學的小考。第一題:地球有幾十億年。答案:非。第二題:恐龍活在幾百萬年以前。答案:非。第三題:神在第幾天創造恐龍?答案:第六天。第四題:恐龍曾經跟人類一同居住在地球上。答案:是。第五題:人類和動物一開始吃什麼?答案:植物……)
如果考慮的是商業行為,那基督徒真的沒什麼好抗議的。拿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賣蛋糕事件來說,奧瑞岡州有兩家蛋糕店,因為店長是基督徒,不想賣蛋糕給某同性伴侶作為結婚蛋糕,所以就被告,最後敗訴。這其實是基督徒自己的問題。如果基督徒期待自己在生活上不該因為自己的信念而被拒絕服務(例如期待無神論的郵差依然幫教會送信,期待回教徒保母願意幫基督徒照顧小孩,期待支持同運的星巴克賣基督徒咖啡),那為什麼基督徒自己要拒絕服務信念跟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賣蛋糕的老闆拒絕服務的行為常常是有選擇性的。當記者匿名打電話詢問這兩家店的老闆,是否願意幫忙製作蛋糕來慶祝離婚、未婚生子、幹細胞研究等等,這些老闆都答應了。
結語:
有些牧師呼天搶地強調同性戀是多麼嚴重的罪、同性婚姻合法化會帶來神多麼大的審判,會使國家有如所多瑪那樣滅亡,其實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繼續住在同性婚姻已經合法化的國家中(例如這個)。如果真的要找神祝福的國家,那烏干達或回教國家應該是最受神祝福的,因為那些國家不但不承認同性婚姻,連同性性行為都是犯法,會被判刑的。可是卻沒聽說這些積極反對同性婚姻的牧師,邀請大家移民去這些「蒙神眷顧」的國家。
雖然上述的聲明有許多值得商榷的論述,但至少第六部分這句話還不錯:「憤怒和恐慌不是那些對作王的基督耶穌的應許有信心的人的反應。」法律承認同性婚姻,這真的不是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轉變。第一世紀的教會身處的環境,明顯比今日的美國社會更加不友善,福音還不是一樣傳開,屬神的價值觀還不是一樣傳遞下來?神比這些社會運動還要大多了,怕什麼?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好男人性戰實錄》讀後感四之何謂動淫念
馬斯特
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勾起我另一個疑惑。以聖經的準則而言,何謂動淫念呢,係咪諗一諗即等於犯罪,行街有個短裙女係面前經,望一望就等於動淫念,需要剜掉自己的雙眼呢。如果係咁,我一日行出街要挖幾多… 詳閱
- 魔雪、盧旺達、復和福音
Cotton
早幾日到戲院看了《魔雪奇緣2》(Frozen II),在此不便劇透太多,但當中的政治含意及社群復和,實在值得我們深思。簡單講,社會矛盾背後,涉及政權的操弄、人性的自私醜惡,製造仇恨敵對,一旦社會族群被… 詳閱
- 牧人心聲 – 教會保藍或中立的23個理由
Bilibala
上帝賜羊群獅子或狼管治的童話故事 如果你係羊,你會揀獅子還是狼呢? 如果未聽過這故仔,請先睇片! (from 毛記電視) 我不知道你的選擇(如果有,除非冇),但我可以肯定如果俾華人教會㨂,一定揀中立。 因… 詳閱
- 湊仔,其實是一種靈修
Willis Wu
兒子出生三個月,成長的節奏逐漸穩定下來,也算讓太太和我放下心頭大石。 作為青少年傳道,牧養工作需要兼顧教會和學校兩處平台,一直以來也少有full day休假。幸而太太的上司體諒,鼓勵她放產假之餘也另… 詳閱
- 誰可拿起「反割蓆」的石頭?
編輯同工
[本文蒙作者允許轉載] 我不介意信徒為了香港政治而分裂,理由十分簡單,但已足夠有力。首先,信徒在很多小事上都會樂意隨時跟別人割蓆,不論是因為大家怎樣看預定論或水禮,抑或是否認同拗直治療,或… 詳閱
- 邀請參與彌賽亞行動
龔立人
狄更斯小說《雙城記》開頭:「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任的時代,那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之春,那是絕望之冬;……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