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苦傷路-歷史淵源
傳統苦路
現在耶路撒冷的苦路,又稱苦傷路、十架路,其有14站:
- 安東尼亞堡:彼拉多審判主耶穌(可15:6-20)
- 舖華石處:耶穌背起十架(約19:17)
- 十架沉重,主耶穌首次跌倒
- 馬利亞遇見耶穌之後跌倒在地
- 古利奈人西門被迫為主背負十架(可15:21)
- 維羅妮卡為主抹去汗血
- 主耶穌第二次跌倒
- 主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路23:27-31)
- 主耶穌第三次跌倒
- 髑髏地:主被剝去衣服(可15:24)
- 髑髏地:主被釘十架(可15:24)
- 髑髏地:主死在十架上(可15:37)
- 髑髏地:主的屍體從十架被取下來(可15:46)
- 聖墓堂:主的身體被安葬在亞利馬太人約瑟的新墳墓中(可15:46)
下面的地圖是耶路撒冷苦路的路線(O’Connor 1996):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13:12),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15:36),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16:19-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15:21);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23:27-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7:36-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2:27);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
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
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
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
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
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
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
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見新苦路一文。
參考資料
Murphy-O’Connor, Jerome. 1996. “The Geography of Faith.” Bible Review,Dec., 32-41, 52-53. 文中O’Connor詳細講述苦路的歷史來源和演變經過,他是天主教的學者,資深的聖經考古學家,去年不幸去世。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和平國度,和平之君
袁天佑
2019/12/8 將臨期第二主日 (以賽亞書十一章1~10節) 若大家能在這將臨期中,細看這幾個主日舊約的經課(以賽亞書二章1~5節;十一章1~10節;三十五章1~10節;七章10~16節),大家都會發現,幾段經文都朝向一個理… 詳閱
- 信仰百川每週精選20191207
編輯同工
最新文章 Gerry Kwan — 塑造基督徒生活圈:初探 吳家俊 — 尋道─愛與和平的膠論 袁天佑 — 和平的盼望 龔立人 — 如何警醒地過今生? Gordon Wong — 「自由市場學」– 又有白痴扮大師 Bilibala — 為何教會不是藍就… 詳閱
- 可唔可以唔好咁?走在鮮血上的抗爭之途
Rony Tse
「點解香港人每次都要靠呢啲傷心、難過嘅事先可以團結起來?可唔可以唔好咁?」在悼念周梓樂弟兄的「主佑義士」追思會上,一位前線急救員在台上發出絕望的呼喊。 「可唔可以唔好咁?」這是不少抗爭者,… 詳閱
- 早已忘記
Nelson Lam
還有不多的時間,2019年的聖誕節又來了,今年各大小商場已沒有大型的佈置,就連尖沙咀碼頭也沒有過去的裝飾。昨天去到尖沙咀食晚飯,人數少之又少,已沒有甚麼聖誕氣氛可言。或者是因為社會事件,大眾也… 詳閱
- 教會,我不要你的不反對通知書,我要你的支持
Sunny Leung
每次的社會震盪都震走了教會內不少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年輕信徒,有見及此,我相信有些教牧因而在自己堂會裡不少年輕信徒積極參與社運時,開始對年輕人的行動表示理解和接納,而教牧這樣的表態已獲得不… 詳閱
- 為何教會不是藍就只會是某種中立?
Bilibala
其實中立是否代表客觀?定還是兩邊都唔幫,保持沉默,又或者做大好人,叫雙方有理冇理,忍讓下,原諒大家,最緊要合一,一團和氣呢? 按著人事物的不同,中立的站立點也可以不同,更何況許多社會大型爭…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