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兩周年分享
兩年前,我們一班教牧同工,為了響應佔中三子「請飲」行動,組成「教牧關懷團」(2014年9月22日)。那天(9月28日)剛好是主日,催淚彈引發79日的雨傘運動,很多意外把原來部署打亂了,我們只好隨機應變。
我們於金鐘設立一個街站,骨幹有二三十位,參與人次超過百位教牧與信徒。有好些基督徒批評教會於雨傘運動期間離地缺席,我會回應:仍有少數教牧與信徒在場,79日裡我們持續參與,這是我們的見證,我們也是教會。我們學習進場為所有不同政治立場人士,無論是信徒、村民、街客,我們提供心靈支援,聆聽不同人等分享個人故事。不止一次,有人問我們屬於哪間教會;我就回答:我們是聖而公之教會,來自不同宗派與獨立堂會。
有不少故事與片段,至今我不會忘記。雨傘運動初期,當時我穿上黑T恤印有「教牧良心、與民同行」,戴上十字架,坐在街站,有位成年人跪在我面前,請我為他祈禱。他當時淚流滿臉,他稱呼我作神父,分不清牧師與神父;他表達內心好痛苦,他不明白為何中國人要打中國人,為何警察要打學生?我好難解釋,只聽他傾訴,為他祈禱祝福。
每當我放工,黃昏時段去到金鐘,我會遇見不同人等分享不同故事。有中學生不想返屋企,他認為家裡暴力比起金鐘還可怕,他寧願住在村中,好食好住,我們勸他回家。有女學生想留宿金鐘,於是與父母起好大衝突,我們勸她不如午夜十二前返到屋企,讓父母安心。有中年婦女,分享自己不能夠於教會分享,感受孤獨與壓抑,來到街站感受有真實團契,有人肯講,有人願聽。
我在這裡睡過數夜,好深感受村內生活好似初期教會,凡物公用;我飲過糖水、涼茶、飯盒、三文治、麵包、生果等。我們每晚有幾場祈禱會,逢主日下午三時有崇拜與聖餐。
10月2日,當晚做完電臺節目,趕往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一群教牧嘗試去到特首辦作調解,防止有集會群眾衝進去。我們的嘗試,可算是無功而退,慶幸是凌晨時段也沒發生更激烈的衝突。這趟失敗經驗,也是好事;我們不能自恃是神職人員,雙方就會尊重;「空降式」參與,集會者不一定接受與認同。基督徒參與社會行動,要放下心中高牆。我們不是道德過人,高人一等,我們要「同在」才能有認受,才能發揮影響力。
經歷了79日,我們如同集會人士一樣會失望、掙扎,甚至有時想早些結束整場運動,又擔心會不會流血清場?我們沒有答案,又不知方向,根本不知事件會如何發展。我們教牧義工,後來組成危機支援隊,預備清場時可以支援學生。最終,我們所預備的,根本用不著。
去年9月28日一周年,我於金鐘分享信息,其中提及先知的想像,耶利米先知大膽宣告:「他們的君王必是屬乎他們的;掌權的必從他們中間而出」(耶卅21)。當時的歷史情景,猶大亡國,臣服巴比倫強權下面,不少猶太人四散分離,寄人籬下;如今耶利米帶出上主的應許,宣告政治領袖是屬於人民的,這些領袖是從他們中間產生的。兩年後,部分想像成真,羅冠聰、劉小麗等入到立法議會。
我們不要放棄想像,不要放棄盼望。美國羅斯福於1910年4月23日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演講:「榮耀不屬於批評的人,也不屬於那些指責落難勇士,或挑剔別人哪裡該做得更好的人。榮耀是屬於站在競技場上的勇者,屬於臉上沾滿塵土與血汗而英勇奮戰的人。他有時會犯錯,甚至一錯再錯,畢竟錯誤與缺失在所難免。但他知道要奮戰不懈,滿腔熱血,全力以赴,投身崇高志業。他知道最好的結果是功成名就,即使不幸落敗,至少他放膽去做了……」
無論人們看雨傘運動成功或失敗,香港不再一樣,教會也不一樣,我們的社會參與也不一樣,因為我們至少放膽去做了!
(大部分內容講於2016年9月28日「九二八人民已覺醒」集會。)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為何教會不是藍就只會是某種中立?
Bilibala
其實中立是否代表客觀?定還是兩邊都唔幫,保持沉默,又或者做大好人,叫雙方有理冇理,忍讓下,原諒大家,最緊要合一,一團和氣呢? 按著人事物的不同,中立的站立點也可以不同,更何況許多社會大型爭… 詳閱
- 對港中醫院重建的疑惑
Tak TH HO
今日(6.12.2019)城規會就著聖公會主教山內前港中醫院的重建計劃進行討論。在好奇心驅使下,從網上的新聞及政府文件中進一步找到更多背景資料,也對這項計劃有所疑惑。必須事先聲明:小弟不是聖公會會友,… 詳閱
- 「你願意為神 run 教會嗎?」時代革命下怎樣才算 run 好間教會?
陳重鈞
常有個早睡、然後半夜醒起床禱告默想的習慣。剛巧路過看到有位有份牧養的神學生 Matches 在寫: 時勢好惡,run間教會好難。 但見到好多年青人出嚟區選努力發揮影響力, 年青嘅你,願意為神run 教會嗎? 然後… 詳閱
- 回應蕭壽華:〈教會是政治中立的屬靈群體〉 ─ 光復香港教會的信仰詮釋與倫理實踐
編輯同工
[本文蒙作者允許轉載] 香港社會在二零一九年經歷了極不平凡的躁動與撕裂,對香港教會來說,亦然。教會作為社會中的一員,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甚至,經此一役,香港教會的信仰詮釋與倫理實踐必然加速迎… 詳閱
- 如何警醒地過今生?
龔立人
傳說中,馬丁路德曾說:「若我相信明日是世界結束,我會依舊在今日種一棵樹。」馬丁路德這話有幾個可能含意。第一,這受造世界是美好的。縱使它有消失的一日,我們仍要好好待它。這也是我們為離世者安… 詳閱
- 尋道─愛與和平的膠論
吳家俊
近日香港面對極大的人道危機,流血、受傷、死亡、自殺等之事不絶。歷史告訴我們在革命抗爭之中,生命犧牲的事難免,面對生命的離開難免傷感,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現在香港面對著是濫捕、濫暴的事件,更…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