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是活在當下
因著生命種種的無常,「活在當下」似乎是我們現代人的座右銘,我們要「活在當下」,就是要抓緊現在,好好享受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以及珍惜眼前的一切。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也論及「當下」,不過他所用的詞是「整個的現在」(卷十一)。為甚麼他要討論「整個的現在」?他所解說的「整個的現在」究竟如何導引著我們認識默觀禱告?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討論記憶,他所要明白的不是「甚麼是記憶」,乃是為何我們能在記憶中找到上帝。為何人不能在身外找尋上主,而是在心靈之內?他在《懺悔錄》一開始時就問:「主、我的上主,我身上真的有可以容納你的地方嗎?」(卷一)是的,原來上主駐在我們記憶之內,不過我們卻往往在自身之外找尋愛和幸福快樂,記不起主,甚至忘記了主。罪的可怕之處是我們用外在的幸福快樂取締了內在的幸福快樂,甚至忘記了真正的幸福快樂,忘掉了幸福快樂的源頭。
根據奧古斯丁,人心靈世界就是記憶世界,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找到真理,也找到了真理之源—我的天父。那麼每當我們回想、沉思就是返回記憶,返回駐在記憶中的上主。記憶與時間是息息相關的,一般人將時間理解為過去、現在與未來,人的心常流連於「過去」和「未來」,極少停駐於「當下一刻」,即我們被「過去」和「未來」帶走了「現在」。但奧古斯丁指出,過去其實已經過去,並不存在,而將來還未發生,也並不存在,我們只有現在,那麼過去和未來為何會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在我們思想之內?為何我們會為過去的種種如斯的歉疚、怨恨、嘆息?我們又為何會為未發生的將來又如斯的坐立不安、心驚膽跳、心煩意亂?無可否認,我們生命是由「過去」伸延到「未來」,但我們活著的是「當下」,那麼「當下」就是「過去」和「未來」的統合,當下不能脫離過去,也不能沒有將來,我們必須是在「當下」來了解過去,在「當下」來計劃將來,在「當下」來專注於生活。
甚麼是「當下」?「當下」似乎是在時間之內,又可以說是超越了時間,當下在時間之內是因為當下就是現在,而它超越了時間是因為當下是一份專注,專注就是忘卻了時間。因此,若以時間來解釋當下,即是說我們通過現在來回憶過去,通過現在來走向將來,重點是當下—現在的我,把握現在的我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盡管過去是甚麼也好,將來是甚麼也好,我是以現在的我來處理過去,以現在的我來計劃將來,當我對現在的我有充分的認識,我就懂得活好現在。另一方面,若將當下理解為一份專注,那麼當下就是常在,就是不變,就是永恆。人沒有可能常在不變,只有主是永恆不變的,那麼每當我們專注於主,在當下經驗主,就在當下享受永恆,在當下的幸福中呼喊:我愛祢實在太晚了!
默觀禱告就是在當下記起主,享受當下的幸福快樂,忘卻了時間,忘卻了過去與未來,正如約翰形容門徒與復活的主相見的那一刻「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20:19)默觀禱告所帶給我們的喜樂成為一份活在當下的力量,叫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袁蕙文博士(靈閱文化社社長)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和平的盼望
袁天佑
2019/12/1 將臨期第一主日 (以賽亞書二章1~5節) 反修例風波持續了差不多半年(6月9日至今,尚差8天,便6個月了)。在6月,反修例的抗爭都是以較和平的方式進行。可惜的是,經過一百萬、二百萬人遊行反對下… 詳閱
- 信仰百川每週精選20191207
編輯同工
最新文章 Gerry Kwan — 塑造基督徒生活圈:初探 吳家俊 — 尋道─愛與和平的膠論 袁天佑 — 和平的盼望 龔立人 — 如何警醒地過今生? Gordon Wong — 「自由市場學」– 又有白痴扮大師 Bilibala — 為何教會不是藍就… 詳閱
- 回應蕭壽華:〈教會是政治中立的屬靈群體〉 ─ 光復香港教會的信仰詮釋與倫理實踐
編輯同工
[本文蒙作者允許轉載] 香港社會在二零一九年經歷了極不平凡的躁動與撕裂,對香港教會來說,亦然。教會作為社會中的一員,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甚至,經此一役,香港教會的信仰詮釋與倫理實踐必然加速迎… 詳閱
- 尋道─愛與和平的膠論
吳家俊
近日香港面對極大的人道危機,流血、受傷、死亡、自殺等之事不絶。歷史告訴我們在革命抗爭之中,生命犧牲的事難免,面對生命的離開難免傷感,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現在香港面對著是濫捕、濫暴的事件,更… 詳閱
- 為何教會不是藍就只會是某種中立?
Bilibala
其實中立是否代表客觀?定還是兩邊都唔幫,保持沉默,又或者做大好人,叫雙方有理冇理,忍讓下,原諒大家,最緊要合一,一團和氣呢? 按著人事物的不同,中立的站立點也可以不同,更何況許多社會大型爭… 詳閱
- 理大尋羊
牧羊犬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見如何?他豈不留下這九十九隻在山上,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若是找到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