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的脆危神學
這星期在意大利看了很多瑪利亞的畫及像,作為新教信徒,我得承認我對Mariology的認識不深,一方面教會少提,而另一方面自身的信仰反省也很少從瑪利亞身上尋找神學反省的資源。
事實上,天主教也不是一味高舉瑪利亞的位置。天主教內部對瑪利亞的位置也有所謂强化(maximalism)與弱化(minimalism)的爭論,前者將瑪利亞提昇到比耶穌更高的地位,而後者則完全漠視瑪利亞應有的神學價值。
教宗本篤十六嘗試在兩者之間找尋平衡,指出:
Marian studies have three separate characteristics: first personalizing the Church so it is not seen just as a structure but as a person, secondly the incarnational aspect and the relation to God, and third Marian piety which involves the heart and the, emotional component.
而教宗John Paul II則認為,對瑪利亞的重視,有助重新認定女性在上帝創造中的位置:
In calling only men as his Apostles, Christ acted in a completely free and sovereign manner. In doing so, he exercised the same freedom with which, in all his behaviour, he emphasized the dignity and the vocation of women, without conforming to the prevailing customs and to the traditions sanctioned by the legislation of the time
我認為瑪利亞作為一個「懷道者」是有助我們建立一種身體及情感神學,好面對一個「脆危」(precarious)的時代。事實上,瑪利亞是一種處於超越與內在(超越的上帝透過一個有限的身體進入有限的世界及歴史,並帶來一種普世性的救贖)的中介位置,這不但有助我們了解到肉身是有其神聖的價值,並肯定肉身/情感的脆弱性與神聖價值沒有彼此排斥,因為神聖之道(基督)也要透過脆弱的肉身,甚至是當時處於弱勢的女性身體進入世界。不要忘記瑪利亞懷著耶稣時既要忍受當時未婚懷孕的道德壓力,也承受流離失所之恐慌,甚至政治上的追捕。所以瑪利亞的身體是處於一種Judith Bulter所謂的「脆危」(precarious)狀態,一如今天我們身處由各種政治、經濟及倫理恐慌所建立的時代。
基督宗教最容易犯的問題是教條化及道德化,甚至無視肉身/情感的「脆危性」,而太快落入一種無味無痛的信仰表達。所以重申瑪利亞的價值,不一定將她「偶像化」,反而她有助我們建立一個人性化及肉身化的「脆危信仰」(precarious faith),正視自身及他者的身體及情感的脆危性之餘,也能在苦痛的人世中肯定信仰的救贖價值。
(往米蘭的火車上的胡思亂想)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中國神學家趙紫宸的愛情故事
邢福增
今天是2月14日,分享一下中國神學家趙紫宸(1888–1979)的愛情故事。 趙在17歲(1905)時,奉父母之命,和比他年長兩歲的小商人之女童定珍結婚。當時趙已在東吳大學就讀,童氏卻沒有接受教育,在文化水平上與… 詳閱
- 那個稱為基督教的品牌
Willis Wu
我算是半個果迷。 從iPhone、iPad、MacBook,我都慣用了蘋果的產品。 只是我並非完全的果迷。 畢竟我家沒有Apple TV,左手也沒有戴上Apple Watch。 然而果迷應該如何定義?若我認同蘋果那種簡約耐用的理念,繼而買上… 詳閱
-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駡出分別為勝的孩子)
Snow 施諾
論到讀書,很多孩子都很棒。牛津、劍橋、耶魯、哈佛只等閑,僱主見慣見熟。那麼孩子如何在職場上分別為勝? 捱駡能力是關鍵之一。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現今的家長和老師,傾向講道理,不會駡。有些家… 詳閱
- 靈性導師是否新興行業?
Lectio Cultura Institute
近年間「靈」風在新教信徒群體中吹得甚為急速,許多修讀了一些靈修課程及輔導的教牧或信徒都擔起了靈性導師這角色,不但教授靈修科目,也擔起靈性導引的事奉。究竟甚麼是靈性導師?它是否一種另類的輔… 詳閱
- 誠實選擇了我
馬斯特
誠實是項美德,聖經中也有很多篇幅關於做人要真誠信實,十誡中不可作假見證,也關於誠實。由是如此,教會內充無數關於誠實的見證,基本離不開兩條套路,第一是因為誠實而吃虧,上帝在別處補償給你;因… 詳閱
- 去camp不得不chur?
Rony Tse
二○一八的年尾,與往年一樣,以營會作結。出營後,在社交媒體例必看見一篇又一篇的#hashtag「感受文」,但從他們今年的感受分享,或多或少也反映出青年人對營會的印象─「以為一如以往的chur 卻是反其道而…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