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基督與商業文化》
Kam-hon Lee, Dennis McCann, MaryAnn Ching Yuen, Christ and Business Cultur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2)
(左圖來自該書出版社網站)
中文大學李金漢教授與及同事用了超過十年時間訪問一百一十九位香港基督宗教信徒行政人員,整理資料後,除了出版論文,現在也出版了一本書。美國的《基督徒商業評論》邀請我替這書寫書評,現在此文主要是該書評的一個撮要,附以少許關切香港信徒處境的文字。
該書最有價值的,自然是對受訪信徒的一手資料。這應是香港教會歷史裡首次類似的研究,反映出香港商界信徒在工作裡如何面對信仰。李教授特別在書裡討論受訪者在中國大陸做生意時遇到的貪污問題。這應該是很多香港商界信徒所面對的難題,他們看這書時或會得到一些啟發。不過該書卻是用英文寫成的(可能是為了迎合國際學術界吧),英語不太好的信徒或會感到有點吃力。
該書也不純粹是資料編彚,作者嘗試把不同受訪者的行為分為五類。那五個類別來自神學家里察特•尼布爾的《基督與文化》(Richard Niebuhr, Christ and Culture 。該書的書名《基督與商業文化》正是由這裡出來的),包括:
1.基督抗衡文化Christ against culture
2.文化的基督 Christ of culture
3.基督超越文化 Christ above culture
4.基督與文化存吊詭關係 Christ and culture in paradox
5.基督轉化文化 Christ transforming culture
作者接著又把尼布爾的五個類別連接上商業談判技巧裡的五個方式:
1.逃避 Avoiding
2.屈從 Yielding
3.整合 Integrating
4.妥協 Compromising
5.主導 Dominating
可惜的是,當作者引入這兩種理論,有三類問題出現了。首先,有些受訪者的表現的歸類並不準確,例如在基督轉化文化一類裡,作者提供的故事大部份都是受訪者堅持不作他們認為是錯的事(例如行賄),但卻蒙上帝保守,事情沒有出亂子。然而,這談不上「轉化文化」呢!那些當事人連在自己行業裡轉化貪污文化的意圖和想法都沒有!
另一類問題是,以尼布爾的五個類別對應商業談判技巧裡的五個方式,並不十分恰當。例如文化的基督本意是,信仰要求跟社會文化裡的規範和目標相同,在文化裡可看見基督,在這理解下其實不存在「屈從」,因為你所屈服於的商業手法原來也合符信仰要求。
第三類問題是,到該書末了,作者聲稱同一個人可以在不同商業處境內表現出上述五類反應,那全在乎處境需要而定。這其實比較像是處境倫理學,並且,這甚至會令人懷疑,那位受訪者是否真的很堅持信仰──但作者卻聲稱書中所討論的受訪者都是對信仰認真的,我們要接受多元。問題不是我們能否接受多元基督教式從商手法,而是那個多元是否有合理根據,抑或只是這個方便時我就做這個,明天另一類別方便時我就採用另一類別。而且,這也不似是尼布爾談那五類基督與文化關係時會建議採用的態度。
由此看來,該書封底推介者(加爾文學院的 Roels 、普林斯頓神學院的 Stackhouse 、浸會大學的羅秉祥)對其理論方面的讚賞似乎過譽了。不過,我會建議讀者不要因為這些理論瑕疵而放棄這書。這書裡的訪問內容和故事仍然是十分值得參考的,或許期望系統化不同信徒如何在商界裡活出信仰,是有點不切實際的,但他們卻是有血有肉地面對每一項挑戰。我也會建議讀者閱讀此書後,找一找我十多年前翻譯的《商場聖徒》(基道,1999。此書英文原著已斷版)看,那書與《基督與商業文化》可謂遙遙相應,《商場聖徒》訪問了美國幾十位福音派行政總裁,然後總結出幾個張力幫助讀者深入思考。關心這類課題的讀者,可在這兩本書裡找到很多啟迪。
(右圖來自該書出版社網站)
(原文刊於 這裡)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兩年半按牧是怎樣發生的?
陳重鈞
前一星期和陳韋安博士茶聚談起教會,他問我對林國璋牧師一事的看法。我只溫柔回答:只對事,不對人。 這件按牧的事也一樣。先利申。 一件事,事緣是背後四件「似乎」的想像。 1. 某間網絡教會努力讓自己… 詳閱
- 那個稱為基督教的品牌
Willis Wu
我算是半個果迷。 從iPhone、iPad、MacBook,我都慣用了蘋果的產品。 只是我並非完全的果迷。 畢竟我家沒有Apple TV,左手也沒有戴上Apple Watch。 然而果迷應該如何定義?若我認同蘋果那種簡約耐用的理念,繼而買上… 詳閱
- 去camp不得不chur?
Rony Tse
二○一八的年尾,與往年一樣,以營會作結。出營後,在社交媒體例必看見一篇又一篇的#hashtag「感受文」,但從他們今年的感受分享,或多或少也反映出青年人對營會的印象─「以為一如以往的chur 卻是反其道而… 詳閱
- 出或入埃及
龔立人
埃及在一般基督徒用語中是比較負面,埃及代表壓迫和不公義,所以,以色列人要「出」。這種對埃及的樣版印象對埃及並不公平,因為出埃及只是對埃及歷史其中一個片段,不是它的全部。相反,約瑟和馬利亞… 詳閱
-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駡出分別為勝的孩子)
Snow 施諾
論到讀書,很多孩子都很棒。牛津、劍橋、耶魯、哈佛只等閑,僱主見慣見熟。那麼孩子如何在職場上分別為勝? 捱駡能力是關鍵之一。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現今的家長和老師,傾向講道理,不會駡。有些家… 詳閱
- 中國神學家趙紫宸的愛情故事
邢福增
今天是2月14日,分享一下中國神學家趙紫宸(1888–1979)的愛情故事。 趙在17歲(1905)時,奉父母之命,和比他年長兩歲的小商人之女童定珍結婚。當時趙已在東吳大學就讀,童氏卻沒有接受教育,在文化水平上與…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