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雨傘思考之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上)
本文是「後雨傘思考系列」的最後一篇。既然這個系列的第一篇《給以色列惹麻煩的這個人就是你嗎?》以討論「到底是什麼撕裂教會」開始,本文就以嘗試討論「什麼才是真正的合一」作這個系列的結束。
我相信這是一個令不少信徒感到糾結,始終縈繞不去的問題。我不敢說我有一切的答案,和以往一樣,我只是將我的看法說出來,供各位繼續討論思考下去。
合而為一,只因我們不盡相同
不少教會混淆了「合一」和「相同」:他們認為,教會合一,就代表所有人都要有相同的意見和看法,若你有不同的看法,那你就是在破壞合一。所以合一,就是先要將所有的「不同」消除,或至少逃避每個個體彼此的不同,形成大家都相同的假象。於是無形中「合一」成了「同質」的代名詞,將我們的獨特性和多元性犧牲掉 1。
其實我們需要討論「合一」的原因,不正正是因為我們全都是各有獨特性的不同個體嗎?若我們全都有一樣的看法和意見,我們自然而然就會一致,根本不需要討論「如何合一」。需要討論「如何合一」,就是因為我們不盡相同,所以才要討論如何在這些不同中仍然可以共存,甚至如何活出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
事實上,保羅討論合一的其中一篇最有名的篇章林前十二至十四章,正正就是在基督身體中每個肢體的不同和獨特中討論。而使我們合而為一的聖靈,也正正是三位一體上帝中成全被造物的獨特性的那一位:我們的合而為一,正正是在我們的獨特性中發生 (take place),而不是透過取消我們的獨特性而達致的。
合一不是「河蟹」
透過逃避每個個體彼此的不同去形成大家都相同的假象,其實只是令合一變成負面的「沒有紛爭」,而不是正面的「合而為一」:我們不是學習如何在我們的不同中合一,而是如何可以迴避敏感的話題,如何可以將彼此之間的「不同」掃進地氈下面。最後我們永遠只能談一些怎樣都不會引起紛爭的風花雪月。於是我們看似沒有紛爭,但我們其實只是「河蟹」掉我們的不同。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合一。
在風平浪靜時,我們或許確能逃避我們的不同。但一旦面對如雨傘運動這樣牽動整個社會神經的事件時,當我們根本無法迴避時,過去這種「將不同掃進地氈下」的鴕鳥政策的反效果就突然浮現得一清二楚:正如我在《給以色列惹麻煩的這個人就是你嗎?》指出,今天教會的撕裂某程度上源於我們這班聲稱擁有共同信仰的人從來不曾有一個空間學習根據我們的共同信仰檢視和討論彼此間不同的政治立場,更遑論在神學聖經上作相關的深入討論。所以分歧其實一直存在,只是我們一直選擇逃避。最後當我們再也無法逃避我們的不同時,我們只能撕裂,然後束手無策。
今天我們是否還要重蹈覆轍呢?雨傘運動雖然暫時過去,但若教牧仍然假裝一切只是政見分歧,繼續以「合一為名河蟹為實」的手段去將一切相關的討論壓下,不容許信徒在這個相對風平浪靜的時候去學習梳理彼此分歧的立場,短期內的確可以帶來「沒有紛爭」的合一假象,但這其實只是為下一次的撕裂埋下種子。當下一次社會就政治相關的議題撕裂時,教會就無可避免地再次面對撕裂。
合一也不只是自說自話
合一不是將我們的不同「河蟹」掉,但也不只是讓我們將我們的「不同」抒發掉就算。給予弟兄姊妹一個可以各自發表自己意見和自說自話的平台或空間雖然比「河蟹式合一」進步,但這和「河蟹式合一」一樣,仍然只是讓大家停留在「沒有紛爭」的負面層面上,弟兄姊妹雖然被容許表達他們的不同,但就像身處在兩個平行時空一樣,這些不同與不同之間卻仍然沒有碰撞和交流,每個不同的個體在表達前和表達後其實沒有兩樣,彼此間仍然沒有聆聽、了解,甚至進而思考對方的看法和作出回應。
最後我們只是站在一個安全的距離上,彼此尊重地抒發己見,但沒有進而合一。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合一,下回分解。
(待續)
(歡迎網上廣傳)
後雨傘思考 系列
- 後雨傘思考之一:給以色列惹麻煩的這個人就是你嗎?
-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一)
-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二)
-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三)
-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四)
- 後雨傘思考之二:願你的國降臨:民主、天國、終末(完)
- 後雨傘思考之三:你們要作我的子民
- 後雨傘思考之四:月朔幾時過去?:反思中環價值
- 後雨傘思考之五: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
-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一)
-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二)
-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三)
-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四)
-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完)
- 後雨傘思考之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上)
- 後雨傘思考之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下)
- Gunton,《God, Grace and Freedom》 ↩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誠實話確實不好說
Snow 施諾
弟兄一向認為牧師沒有講道恩賜,有一回竟然誠實到私下打電話到牧師府上,問他是否清楚神的呼召做牧師。 看過馬斯特弟兄的《誠實選擇了我》,感覺到做人也好,做信徒也好,不可以凡事誠實。 馬弟兄的文… 詳閱
- 讀《牧養,就是回到原點》的隨筆
牧羊犬
牧職不是職業,而是上主賜給蒙召者的召命。故此牧者的身分,比教會宗派更重要,因它不是按我們的感受,或由主教、會督所批准,而是上主准允。牧職不是晉升,而是莫大的恩典。 堂會把牧者規劃成職員,卻… 詳閱
- 不可匆忙按牧
胡志偉
引言 「不要匆匆忙忙地替別人按手,也不要在別人的罪上有分,要保守自己清潔。」(提前五22,《新譯本》) 華人教會對「按牧」理解不一,尤其是獨立堂會,因而「按牧」一事處理不當,帶來對堂會與教牧的… 詳閱
- 兩年半按牧是怎樣發生的?
陳重鈞
前一星期和陳韋安博士茶聚談起教會,他問我對林國璋牧師一事的看法。我只溫柔回答:只對事,不對人。 這件按牧的事也一樣。先利申。 一件事,事緣是背後四件「似乎」的想像。 1. 某間網絡教會努力讓自己… 詳閱
- 貴圈真亂 — 談教內牧者假資歷的問題
馬斯特
去年本來想去《辨識A貨教師》的講座,因事忙缺席,看到基督教週報及時代論壇的報導,特別在基督教週報的報導《辨識A貨教師講座 仿冒牧者尋求認受》當中開了名,我就不諱名了。三位被認為是A貨的人物,分… 詳閱
- 牧師這種職位
馬斯特
「牧師」究竟是一個頭銜、職位、召命、還是恩賜? 身為基督徒對於按牧當然並不陌生,也清楚在現實中,蒙召作全職事奉的,有傳道人及牧師之分,初入職者通稱傳道,捱三五七年,方能按牧成為牧師。華人教…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