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與等待
基督君王主日剛在過去的星期天結束,教會也隨將進入為期四個主日的將臨期,讓信徒透過大約四週的時光等待基督的再臨、迎接耶穌的誕生。這段節期,也被視為教會年曆的開端、是教會的新年。
為預備將臨期相關的靈修和講道,最近筆者所屬宗派同工之間的話題離不開節期上四個主日的主題意義。畢竟翻查網上資料,有關將臨期各主日的主題信息眾說紛紜,就是維基百科也為網民提供了七個不同的版本、且附上註解。1因此,在談論以上問題的時候,筆者也只打趣說:「除了第3主日以喜樂為中心信息,其他主日吹得合理即可。」
事實上,教會節期經歷二千年的演變和更新,教會和信徒在不同處境下也自然有著不同的理解,難有劃一的說話。然而若要從較為客觀的看法得到共識,則宜於從歷史的發展入手,繼而窺探出前人賦予節期的原意、演變的因由。
縱然將臨期被視為教會年曆的開端,它的出現依然較其他節期為晚。畢竟,相對於教會誕生以來便積極重視的復活節和聖靈降臨節,聖誕節遲至公元四世紀才被教會普遍接納;作為聖誕的預備時段,將臨期的成形自然遠後於其他節期。
有關將臨期的記載始於公元五世紀的法國地區。當時,都爾教區(Tours)的主教Bishop Perpetuus(? — 490)受到預苦期的啟發,提議在聖誕前四十日作為紀念基督誕生的預備期。誠如預苦期的操練方式,Bishop Perpetuus鼓勵信徒在這段期間每週禁食三次,以悔悟的心等待基督的降臨。值得注意的是,聖誕前的四十日剛好是11月11日,為天主教教曆的聖馬丁日(St Martin’s Day),故此這段時間亦稱為St Martin’s Lent。
公元581年,天主教會在法國馬孔(Mâcon)召開主教會議,確認並推廣都爾教區紀念基督降生的做法。在部份歐洲地區,更進一步的推行每天禁食的概念而流傳至今,其中聖馬丁日作為德國西部狂歡節的傳統亦由此而起(因為11月11日正是禁食前的最後一天)。
四十日的聖誕預備期如何演變成今天為期四週的將臨期,實在無從稽考。不過按羅馬教宗額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 I、又譯為大貴格利,540–604在任)的禮文和講道集,大概可以知道晚至六世紀後期,以聖安德烈日(11月30日)為節期首日、為期四週的將臨期已成為天主教羅馬禮(Roman Rite)的定制。不過值得注意是,至今天天主教安博禮(Ambrosian Rite、僅在米蘭地區使用,故又名米蘭禮)及摩爾阿拉伯禮(Mozarabic Rite、僅在托雷多地區及西班牙聖公會使用)依然以聖馬丁日為聖誕預備期的首日,它們的將臨期為六週。
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簡稱梵二),將臨期作為聖誕節的預備階段,在概念上有所調整。參與的禮儀學者認為,基督的誕生為世人帶來光明、是一件喜樂的事件,因此節期中有關齋戒禁食的信息相對減少,卻以對基督降生/再臨而來的盼望為這時段核心。
透過以上對將臨期的歷史發展,不難體會節期的原意是希望信徒以一個悔改、警醒的心等待主的降生/再臨。因此,將臨期的節期顏色以紫色為主,強調節期裡的懺悔成份。
不過將臨期的意義與預苦期不盡相同。相比預苦期有紀念基督犧牲的意味,將臨期的懺悔成份遠為輕省得多。相反將臨期的出現,有預備基督在普世帶來希望的含意,因此梵二的禮儀改革上,嘗試平衡悔罪和盼望的信息,並以此為將臨期兩個主要的靈性操練方向。
悔罪,是將臨期首兩個主日的操練方向。這兩個主日的信息強調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審判人的生死,完全上主整個救贖工程。為預備審判的來臨,信徒需要抱著一份自省悔過的心懇求寬恕、並透過基督進入我們的內心讓生命更新。
盼望,則是將臨期三、四主日的信息。在這兩個主日裡,強調信徒對基督降生時所懷著的喜悅和平安。紀念基督的降生,並非一種故事的重述,卻是透過聖道和聖禮讓我們重新體驗這個救贖的事實。藉著禮儀的展現,從基督降生而來的喜樂正在我們的內心湧現。
四個不同的主日,分別透過十二段不同的福音經文為主線;按著三年的編排,讓信徒藉著經文進入前入對基督降生/再臨的期待和警醒。
(此文乃筆者為所屬堂會主日學學生提供的筆記節錄。文章於2018年9月6日完成,並於2018年11月26日稍作增添潤飾,藉以回應節期的臨近。)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dvent(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6日) ↩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但願世界善良得能讓他們好好生活
Charis Hung
上星期訪問了一位失明兼中度智障的孩子,說訪問不如說只是艱難地聊天,完全沒有辦法好好溝通,只能問一些非常非常簡單的問題,比如開不開心,喜不喜歡這類是非題。 上年曾接觸過輕度智障的學生,沒想到… 詳閱
- 論教會應謹守政治中立原則的錯謬
馬保羅
最近,蕭壽華牧師在其堂會刊物發表了《教會是政治中立的屬靈群體》(下稱《教文》)一文,結果在教內引起很大迴響與爭論。 蕭牧師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資深牧者和屬靈前輩,過去幾十年來都忠於其牧養職事… 詳閱
- 魔雪、盧旺達、復和福音
Cotton
早幾日到戲院看了《魔雪奇緣2》(Frozen II),在此不便劇透太多,但當中的政治含意及社群復和,實在值得我們深思。簡單講,社會矛盾背後,涉及政權的操弄、人性的自私醜惡,製造仇恨敵對,一旦社會族群被… 詳閱
- 誰可拿起「反割蓆」的石頭?
編輯同工
[本文蒙作者允許轉載] 我不介意信徒為了香港政治而分裂,理由十分簡單,但已足夠有力。首先,信徒在很多小事上都會樂意隨時跟別人割蓆,不論是因為大家怎樣看預定論或水禮,抑或是否認同拗直治療,或… 詳閱
- 教會,我不要你的不反對通知書,我要你的支持
Sunny Leung
每次的社會震盪都震走了教會內不少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年輕信徒,有見及此,我相信有些教牧因而在自己堂會裡不少年輕信徒積極參與社運時,開始對年輕人的行動表示理解和接納,而教牧這樣的表態已獲得不… 詳閱
- 湊仔,其實是一種靈修
Willis Wu
兒子出生三個月,成長的節奏逐漸穩定下來,也算讓太太和我放下心頭大石。 作為青少年傳道,牧養工作需要兼顧教會和學校兩處平台,一直以來也少有full day休假。幸而太太的上司體諒,鼓勵她放產假之餘也另… 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