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耶穌信到唞唔到氣?
校園團契的獨特,往往造就不少「不可能」,如靈恩與基要信徒共同團契絕非終末想像,而是有可能實在地發生。牧養如此多元的群體是一躺刺激的旅程,當中遇上的學生,不時為我帶來驚喜與挑戰。
還記得與X同學的首次相遇,他就分享在網上目睹基督徒的帖子被未信者「圍攻」洗板,自己不知如何是好。我心裡嘖嘖稱奇,竟有人會如此著緊這些網路言論,難道是渴望護教?再聽他說,原來他內心的掙扎,是覺得那些未信者的留言竟比基督徒更有道理,因而既懷疑又擔憂自己正相信甚麼。他坦言有時候覺得,這個宗教為他帶來壓制多於自由,好像不近人情地限制信徒的一言一行。他在團契不時被人提醒要「言行合宜」,「說做就人的話」,每次他聽到都很反感,覺得不被接納與包容。「為何做基督徒就一定要談吐得體,有斯文形象?這些就是好見證?你們有沒有體諒我改變不了的習慣?」他真誠地問道。
與典型「乖乖」信徒相比,我更喜歡接觸這些「另類」學生,因為他們的分享往往出人意表,不但驅使我更深入思考信念與踐行的張力,也提醒我不要以為「一本通書走到老」,追求普遍的「罐頭」牧養方式,而是尊重細察每個青少年的獨特生命境況。事實上,我對X同學的掙扎也有不少共鳴,道德品格儼然成為當今教會的大誡命,外表言行成為判斷靈命成熟的標準,與世俗眼光無異,穿著大膽,說話較粗鄙的青年注定不能擔任重要事奉崗位。當見證被化約為個人操行,這豈不如哲學家康德所言,基督宗教終歸只是一個道德規訓的宗教?近年聽到教會的青年流失現象愈趨嚴重,也許教會真的要迫切反省,到底是為青年提供了更寬廣的成長探索空間,抑或在本來已是透不過氣的成長中,更深壓迫他們?我在校園團契中確實遇上不少「負傷治療者」,期望在教會外找到一處容身之所,唞唞氣。
X同學剖白自己並非不想改變,也了解自己的缺點與限制,但就是接受不到別人「迫」他改變。他希望改變是來得心甘情願,正如當初自願信主一般。我體諒他對外力的抗拒,但我反問他改變果真是單純個人的抉擇?每當我們回過頭來,原本以為是出於自身的改變,也許會嚇然發現恩典的痕跡遠超我們想像。昔日門徒若沒有經驗被福音的轉化,他們會如此義無反顧跟隨耶穌嗎?改變也許隱然正在發生,且驅動者不是別人,不是自己,而是上帝,我們又願意接受嗎?
文章經修改,原文刊登於《時代論壇》(1587期)專欄【青黃筆接】
留下回應
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字袁.琦說〉013-無力的時代、無力的信仰回應
袁天佑, 殷琦
序言 世代之間,除了「之爭」外,到底有沒有坦白溝通的平台與機會?近年社會漸見新舊一代的分歧,在社會如是、在教會內外也如是。袁天佑,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事奉38年,雖已退休,但在建制教會中也有些名… 詳閱
- 去camp不得不chur?
Rony Tse
二○一八的年尾,與往年一樣,以營會作結。出營後,在社交媒體例必看見一篇又一篇的#hashtag「感受文」,但從他們今年的感受分享,或多或少也反映出青年人對營會的印象─「以為一如以往的chur 卻是反其道而… 詳閱
-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駡出分別為勝的孩子)
Snow 施諾
論到讀書,很多孩子都很棒。牛津、劍橋、耶魯、哈佛只等閑,僱主見慣見熟。那麼孩子如何在職場上分別為勝? 捱駡能力是關鍵之一。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現今的家長和老師,傾向講道理,不會駡。有些家… 詳閱
- 誠實選擇了我
馬斯特
誠實是項美德,聖經中也有很多篇幅關於做人要真誠信實,十誡中不可作假見證,也關於誠實。由是如此,教會內充無數關於誠實的見證,基本離不開兩條套路,第一是因為誠實而吃虧,上帝在別處補償給你;因… 詳閱
- 中國神學家趙紫宸的愛情故事
邢福增
今天是2月14日,分享一下中國神學家趙紫宸(1888–1979)的愛情故事。 趙在17歲(1905)時,奉父母之命,和比他年長兩歲的小商人之女童定珍結婚。當時趙已在東吳大學就讀,童氏卻沒有接受教育,在文化水平上與… 詳閱
- 民主社會主義理念在北美
a_seed
我從小在紅色中國長大,人人都說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就是在1949年,共產黨強行用武裝暴力實現了社會財產重新分配,或叫作“劫富濟貧”。然後共產黨實行的是“無產階級專政”,堅決打擊那些… 詳閱